走一趟富貴角,我們的目的就是那座黑白相閒,我們在國境之北的最北,站在佇立於岬角有百餘年歷史的富貴角燈塔腳下,黑白相間的線條,無論晴雨都格外醒目。

說來也真不甘心,連連幾日嬌烈的豔陽,怎麼偏偏自今天中午(吃完鴨肉後)就一副要變天的臭臉,時陰時晴的,我們抵達富貴角燈塔入口時,天空已下小雨,絲絲綿綿的糾纏著我們。

走到入口,方才和我們一起同遊富貴角公園的兩個青少女(唉,我們已經不是青少男女了嗎?),原本還興致高昂,在迷宮邊直喊有「有feel!有feel!」,取笑著姿勢奇特的風剪樹,但停好機車,站在地圖前研究了一陣,她們就打退堂鼓了,掩著嘴對著整理頭毛的K和猛灌水的我吃吃的笑,便掉頭離開。

「是很遠嗎?還是因為下雨了?」我旋上在金山超市買的2000C.C.27元的梅子綠茶瓶蓋,問K。
「不知道,是看我太帥了吧?」K仍然在整理自己的頭毛。

這時有一對夫婦推著嬰兒車從步道的那方走來。
有人問起:「看到了嗎?(燈塔)」
「看到了!走好久喔!」阿姨舉手揩了揩額上的汗珠,和丈夫相視而笑。

答案出來了,那兩個青少女放棄的原因是因為「路途太遙遠」,不是因為「K覺得自己太帥」。

K可能不知道,就像那嬰兒車上的孩子不會知道他母親究竟走了多少路,才走到燈塔底下,費了多少功夫為他阻擋強勁的風沙,又花了多少力氣,才逼他睜眼起床看看那黑白色的怪物,然後驚的哭了起來,他母親又花了多少力氣把他哄睡了過去。

沿著步道↑(這是拐了108個彎才冒出的燈塔頭)和指標前進,首先看到的是右方的定沙籬和遠得簡直像幾條蚯蚓般的石槽,沿岸則可見許多釣客站在巨大的風稜石上磯釣。步道旁有許多開早了或晚了而盛開或凋零的天人菊,處處是濱當歸、串鼻龍、蔓荊、草海桐、濱刀豆、馬鞍藤等海濱植物,另外還有結了實的林投,K對著它大喊:「鳳梨!鳳梨!」他要慶幸幸好那兩個清少女沒有跟來,否則就不是他帥不帥的問題了。

這步道說短是不短的,總以為拐了這個彎,爬完了那個坡,就要看見矗立在山坡上的燈塔了,但這樣的錯覺卻不只一回。走的累了,便和打起賭來:
「你覺得等會轉彎可以看見燈塔了嗎?」
「會」
「妳覺得等會上坡可以看見燈塔了嗎?」
「會」
「你覺得......」
「總會走到的」

人總是懷抱希望的好,期盼最後我們看見它的時候,它最好有那麼美好。

富貴角燈塔是日本據台後建設的第一座燈塔,清光緒21年日本人佔領台灣,為了建設日本與台灣兩地之間的海底電纜及航海標識,於1896年,在台灣的最北端興建。

一切材料以船隻由日本運來,由當年的4月1日動工,直到西元1897年的2月24日才告完工,並正式啟燈運作。

富貴角燈塔因受地形及氣候影響,常常需要面對秋冬時節的霧季,以及無常的天候,導航工作因之受到嚴重影響,威脅著鄰近海域往來船隻的安全。因此日本人特別在燈塔內加設了霧笛,藉著笛音,在濃霧瀰漫時守護船隻航海的安全。(註1)

它果真如想像般那麼美好。

雖然我還是偏愛於他在藍天襯托下的黑白,但不就是越在這種時候,他才更能將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嗎?傾倒於歷史深遠的意義之際,猛地想起,等會還得依原路回去咧。





註一:參考自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llofemp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