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吃過午飯,已逾午時,風在老街的亭阿腳落腳,路旁小販攤前的五彩風車轉的飛快,抬頭望著亭阿腳外的天,明顯感覺到陽金公路上的積雨雲,已翻越過重重疊疊的等高線,從南面沉沉壓了上來。風似乎催促著我趕快離開老街,好趕在陣雨前北走,呼地,揚起一片煙塵,往老街尾捲去,指向我們前進的方向。

金山舊名金包里,追根究底,此處原是平埔族社名「基包里」翻譯而來,象徵豐收,後來相傳蘊藏金礦,故更名為金包里,直至日據時代始改做「金山庄」,光復後沿用[金山鄉]至今。金山雖名「金」山,卻不曾出產金,雖確實曾有過淘金熱,但到頭來只是因為「金山」之名造成的誤會一場。

修整過的老街,步道上間隔整齊的鑲著「金包里]三字,金山老街聚落的規模比起鶯歌、三峽、滬尾都小,不過卻是北海岸僅存的清代老街,老街房屋多已翻修,但仍保留下少數的傳統長形連棟式店舖住宅風貌--「街屋」,有閩式建屋與洋樓立面,還有窄面進深的亭仔腳建物。在百年傳統中藥舖,家具擺設與陳列的藥罐看來都歷經歲月刻畫;在舊式米店,門面仍維持著百年的木板組合,用方形大木缸裝承米、用舊式的磅秤秤斤論兩。經過店門前,幾位長者閒坐著看著門外遊人,遊人也不實在亭阿腳駐足觀望。

金山鄉除了為這傳統建築辦過「2006金包里老街-亭阿腳藝術節」,也為最大的農業代表作物 : 筊白筍和甘薯舉辦節慶,例如甘薯節。走在老街上看著小販沿街販賣筊白筍和甘薯,甘薯節可要再來一睹盛況。




行經老街的岔路,往溫泉路走去,溫泉路位置大約位於慈護宮後方,有許多舊式建築,屋簷順著地勢層層疊疊的到達山邊,櫛比鱗次,古意盎然,但上頭緊鄰著墓阿埔,所以不方便拍照,但古樸的建築卻吸引偶像巨前來拍攝,騎著重型機車在溫泉路上來回取鏡。溫泉路右側長條型的亭子下,還設置有金山歷史的書面導覽,乘涼之際又可增長知識。

清同治六年(1867年),金山發生大地震,岩層破裂而湧出源自大屯火山地熱帶的溫泉,現在的溫泉路一帶,除了設有小型公園,只剩下鄉公所經營的溫泉育樂中心,以及營運超過50年,設備雖老舊,卻有泛黃照片和長條木椅的懷古日式房舍溫泉--金泉浴池(下圖)。在金山鄉內屬於骨董級的「舊館溫泉」*註1。




老街西段有開漳聖王廟,足證清末時,漳、泉二州移民到此開墾的事蹟,東段有慈護宮

慈護宮
為金山居民信仰中心,供奉台灣少見的金面媽祖,聽說極為靈驗喔,鄉民尊稱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為大廟。在慈護宮前廣場漫步之際,正巧看到廟方乘著鐵梯,在張燈結綵,新舊交替之間,差距甚殊,K說,這種景況在鹿港可是常常上演。







天的藍正一點點的消逝,雖然還想逗留,
但k催促著我早點往獅頭山公園和燭臺雙嶼前進,
畢竟騎車的是他,我當然得聽話點,不然被載去賣了都不知道。



*註11923年再中山溫泉路一帶興建者,稱舊館溫泉;1942年在豐於村附近興建者,稱新館溫泉。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llofemp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