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走過文武廟的大門,和招攬把晡生意的商人,我們進入佔地廣闊綠草如茵的廣場。我們坐在書院前的階上休息,K說:「終於可以睡覺了。」,我說:「什麼!在這嗎?」,話沒說完,K便倚著牆睡去了。原來你不是腿酸,是睏啊......。

我揉著酸軟的小腿,一雙眼對著映著斜照的紅瓦發楞,心跟著簷上瓷飾粼粼閃著的節奏跳著,眼花了,低頭休息,風便從門口吹拂進來,帶來了背光面沒有的暖意,也順勢帶進幾片落葉,落在跟前。問落葉:「你在這門口待的可久了,這地磚可也是舊的?」

文武廟(註1),包括文開書院與文武兩廟,三棟建築一字橫排,不僅集書院、祠、廟於一身,也結合了文教與信仰,這樣罕見的建築形式,被列為第鹿港的三級古蹟。三者之中以文祠創建最早,建於清嘉慶十一年(西元1806年),武廟次之,建於清嘉慶十六年(西元1811年),文開書院殿後,建於清道光四年(西元1824年)。

文開書院是繼台南首府後的學府。因為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號斯庵,又字文開,故取名「文開」。光復後因為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為斷垣殘壁,而重燃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,於是政府撥款重建,恢復其往日風采。




我先是震懾於它怵目的色調,最後卻折服於它的寧靜適遠,這兩者之間似毫無可能。這顏色初見之時,令人心神難安,方圓之間,中國紅的面上交織著青綠與寶藍的線條,那新塗的紅該是暖的,那新描的青該是冷的,我怎麼看也覺得衝突,但待久了,才明白這折服人的不是建築本身,而是氣氛。

華麗的的燕尾望向天際,昂揚之姿,不可一世,卻不驕傲。右側的房間,便是當時文人讀書的場所,它們總也望著這氣宇軒昂的尾巴,朝著晉升仕途的方向,指著百姓安樂的榮景。

民間使用燕尾,都是官爵人家或宗氏家廟,以顯高貴、權威、氣派,若不是官宦人家,怎敢在正脊築出燕尾,但文開書院雖屬於民宅,但因有人中舉,也能修建燕尾。


文祠和文開書院入口兩側的壁上,有不少鹿港近代名家的書法作品,據資料有歐陽錦華、施人豪等。不過卻在上頭看見遊客調皮的塗鴉或不純熟的仿寫於旁,使我不禁想問K,難道我站的這塊地是古蹟,那面牆不是古蹟嗎?


[我望著它發呆]

走了一圈,K倚在牆旁仍未醒來,只是換了個誇張的睡姿。

再晃了一圈,回到原處,K不見了,我在文祠內的左手邊,光緒八年立的「重修文祠」石碑前,找到他,說:「你終於醒啦......」,然後拉拉它的手,指向回家的方向,原來那寧靜適遠的氛圍讓人想家。



怎麼去:
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見到。不過K說他在中山路上.......?




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註1:文武廟(資料來源:鹿港鎮公所)

文開書院由鹿港同知鄧傳安進士,認為鹿港文風雖盛,但學子苦無學習場所,便與與日茂林振嵩之子林文濬,率同八郊士紳倡建。內祀朱熹,佩祀海外愚賢八位。為鹿港文化的搖籃,造就不少傑出人才。「西院書聲」為昔日鹿港八景之一。

書院建築可供祭祀、講學、居住之用,在此講學論詩。鼎盛時期藏書曾逾兩萬部、三十萬冊,並聘名儒執教,學規制度完善,是進士、舉人和秀才的搖籃(道光至光緒年間,鹿港共出了六位進士、九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)。 


文廟(註1)由由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,向鹿港居民集資倡建,內祀文昌帝君,歲有祭祀、採芹盛典,廟前有泮水(註2)內植白蓮,「泮水荷香」為昔日鹿港八景之一。

除供一般民眾祭祀外,文人也常聚於文祠議學論詩,同時組成了鹿港最早的詩社「拔社」,可說是文人的精神信仰,因此應試及第之人,必到此敬謁。

武廟為鹿港士紳蘇雲從倡建,內奉祀關聖帝君,昔日春秋二季還有武聖大典。關公、周倉、關平神像皆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(還有赤兔馬)。廟旁有古井一口昔有「蓬萊第一泉」之稱,昔時井水甘甜,時人以「虎井烹茶」稱之。



註2:《必也正名乎─文祠與文廟 》(資料來源:鹿港鎮公所)

一般人往往會把文祠與文廟二者混為一談,其實二者之間有頗大的差別。「文廟」是官設的孔廟,必須是縣治﹝即今之縣轄市,如彰化市﹞以上的地方才可設立,因此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。然而鹿港並非縣治所在,因此只許設立民間性質的文祠。文廟奉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,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:文昌、文衡、大魁、朱子、孚佑五位帝君。


註3:文開書院前之泮池(資料來源:鹿港鎮公所)

 形狀為半月形,內植荷花,意為學作君子。泮池在皇宮內始可為圓形。昔日學子:
1.成為生員時稱為入泮;
2.中秀才時,繞池三周,而後行謝師宴;
3.中舉人,搭一燈籠橋,由橋上走過,取 登龍門諧音之意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llofemp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