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曾文邦攝]
三腳渡,是一個已被地圖遺忘了的位置,卻也是台北最後一個擺渡口。
如果不是這次因為文化護照的章戳前往,距離「三腳渡」最近的一次,就是大二和K、彥克、文顯去Georage家練習上山後的炊事那次吧,因為Georage家就在堤防的旁邊;要不,便是每次待轉承德橋前,至少都會看到斗大的路標「三腳渡」。
那天我身臨其境,看不到照片上,我以為能看到的。
我受到了很大的心靈衝擊。
因做為葫蘆堵、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,紀錄著淡水、基隆河逝去的繁華絢爛,卻是最後僅存的平淡,
在漁民們還很年輕的歲月裡,船家尚在基隆河捕魚、抓蝦、游泳、載磚、撈煤,這兒更是鴨蛋、蜆、魚蝦、貝類的集散地,每每都要都藉由三腳渡的船務運送,因此繁榮景象持續了好一陣子。
[曾文邦攝] 送仔(紀天賜)抓紅蟲就像練功
但隨著歲月更迭,人口聚集,基隆河不再美麗如昔,「紅蟲」因為河川的有機污染而旺盛的繁殖,漁人只好捕撈紅蟲,供作養魚的飼料,旬至國外進口魚飼料的普遍,紅蟲的市場消失,再度撐起的榮景又漸趨平淡。
那麼現在呢?我們站在靜靜的躺著的舢舨旁,隱隱約約的可以聞到一種我們這個世代認識的「河川的味道」,如果不是因為污染,沒有人要再接近河川地,三腳渡就不會是以「重建、復興」之姿出現了。
■天德宮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跨越河堤之後,會看到一座小廟天德宮,雖小卻因為四角的四根大柱子而別具氣勢。
當地漁民們憑著一股謝天敬天的真誠與信仰,在天德宮內,供奉著因為水患而漂流至此的落難神明,這便是為了讓牠們在能得道安歇的設計。
每當颱風來襲,淹水之際,只要將放置在其上的天德宮「升」到水平面之上,神明就不用再受淹水之苦。下圖便是當年漁民為天德宮搬家的景況,足證天德宮名為「全台唯一流動廟宇」的稱號。
[曾文邦攝] 天德宮搬家囉
[曾文邦攝] 象神颱風過後,漁民為落難神明淨身
■阿正師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曾文邦攝] 造船人阿正
三腳渡是北台灣現在唯一有在坐龍舟的地方,三腳渡的阿正師,是現在台灣唯一的手造龍舟的國寶級師傅,二OO六年台北國際龍舟賽,在大佳河濱公園龍舟碼頭一字排開的傳統龍舟,每艘都出自阿正師之手,全省龍船85%也來自阿正師的之手。他說做船是「觀照」,在父親身旁看著看著就自然而然學會的。
當天我們無緣見到大師本人,只見其作,便也是不算白走一遭了。
(阿正師的龍船是「白」龍角喔↓)
■曾文邦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[曾文邦攝] 周益灑網姿勢架勢十足
三腳渡是攝影者曾文邦在攝影歷程中的重要指標,十二年來,他不僅和當地漁民建立深厚情感,更為三腳渡船頭保留下的兩萬多張影像,記錄下北部渡口早已消逝的過去、現在。
三腳渡的榮景消長至今,現在景況雖不在,但在黑白的照片中看見不是蕭颯灰敗、不是遙遠難追,而是小心翼翼的保存至今的堤防外渡口上的,漁民黝黑的皮膚、滄桑的臉龐、炯亮的眼光。
就像文明脈動史林教授說的:有人才有歷史,而那些執筆掌鏡的紀錄歷史。
[曾文邦攝]紀添富撐起雙槳、仰天一看
[曾文邦攝]阿寶(楊財寶)在補破網
黑白照片來源:三腳渡攝影展
延伸閱讀:
關於三腳渡
攝影者曾文邦
曾文邦和三腳渡的故事
線上收聽《三腳渡之歌》
■怎麼走:劍潭路走到底過河堤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