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仰是不墜的,是人們不墜的信仰。

03年我們到鹿港龍山寺時,因為921大地震,結構受損,只開放三川殿、中埕、戲亭和正殿。三川殿用大木柱支撐著,殿內用黑色麻布幕搭起棚子,雖然神明依舊端坐,清早於寺中流連的信眾仍不在少數,但其間幾乎以難以辨識。不過雖因震災落於頹圮的田地,仍能獲得重建已是萬幸。


[2003年]







■修建中的後殿





這回再訪,無法進入前殿,只開放尚未整修完成的後埕、後殿。廟宇木造的主結構幾乎重新拼上了,不像之前前殿用黑色麻布為神明遮風蔽雨,唯有兩旁石柱到中間龍柱的角度有些傾斜,我看了覺得有點古怪,K說這是難免。

龍山寺原本的石埕多為花崗石,因為整修的關係,我只看到白晃晃的水泥地。四周各留有一溝,以利雨天排水,埕中開有三口井,相傳為龍山寺的龍穴,被稱為龍泉穴,圓形的稱為「龍眼井」,方形的稱為「龍喉井」。




■這是假的





[ 翹起來的部分是「布」]


[ 由此可證 ]


K向我揮揮手,招我過去,指著後殿斑駁的大木柱。

他說,上面掀起來、剝落的部分不是樹皮,而是古代為了用來防蛀而用藥水浸泡過的「布」,將其完整包附於其上,再塗上紅色漆或褐色漆。

而日後人們在修建廟宇時,往往仿照古法,因此可以看見層層不同的紋理,為中間顏色最淺者,才是木柱原本面貌。




■門跋、門環





KK說這樣的門鈸、門環,原是神明地位崇高的象徵,從奴隸社會一直到唐朝,只有官府和廟宇才享有「門飾」,平民百姓的宅門是沒有裝飾的,只能手握半拳,反手指敲門。唐末宋初以後,開始有了民宅門飾,至宋、元、明、清時,更是民宅門飾藝術顯耀的時代。



龍山寺雖為乾隆年間修建,不過後殿的門環倒是相當樸實,連斗拱也較前殿無華麗多彩的裝飾,古樸許多。



[ 2003年的前殿 ]



名句「山重水複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」出處的陸游〈遊山西村〉,其末句:「從今若許閒乘月,拄杖無時夜『扣門』。」......我想那柴門應是用手扣吧.......。

什麼,背什麼詩啊?因為K連後殿的主祀、從祀都背給我聽,我只好搬出絕招來還擊啊......。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ullofemp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