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仲清臨床心理師
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叛逆
跟孩子們討論,表達自己的想法,以及唱反調之間的差異。所謂表達自己的想法,通常是針對事情;唱反調,通常是針對心情。
自我覺察不夠的人,常會分不清楚兩者,造成人際困擾。什麼都反對,卻提不出一個好的想法,把大家都卡住了。在這種情況下,勉強做了什麼,就會變成不尊重他;但是什麼都不做,又很難過生活。
像是曾經一位朋友談到,他們家的長輩就是這樣。常要別人猜她的意思,自己又不說,好像怎麼樣都不滿意,好像晚輩都不夠體貼,都欠她人情一樣。
在職場也有這種人,通常是主管,每個提案都否定,自己也不見得多高明,好像只想展現自己的權威。部屬如果做得不好,關鍵問題都推得一乾二淨;部屬如果做得不錯,那就是主管指導有功(明明就沒給過什麼指示,或者根本就非常模糊)。
像一位朋友就曾經感嘆,如果主管每次開會,就是給個概念性的大原則大方向,想問得具體一點,動不動就罵「你不會自己想清楚啊?」那他也能當主管。有時候,根據部屬已經擬好的計劃,照他的意思稍作修改,變成了主管自己的提案,搞得部屬好像是笨蛋,只有他是天才一樣。
為了心情而反對,我們就會看到,為了心情而贊同的現象。像是明明提議沒有差太多,不同人提結果就不同。
唱反調的目的,像是吸引注意力、表達自己的不滿、推卸責任、樹立權威…。為反對而反對,把事情搞糟,表面上看起來大家暫時都沒得到好處,其實有時候,是一種奪取權力的手段,讓當權者難看,作為一種攻擊的方式。想等到自己掌握權力之後,再從廢墟裡面重建,自己獨享榮耀。
我再進一步跟孩子談,表達自己的想法,以及叛逆的關係。如果沿用唱反調的邏輯,那麼叛逆,就很有可能是即使對事情不利,還是會做某些決定。像是明明知道吸毒不好,可是因為累積了很多對父母的不滿,想藉著傷害自己,來嘗試間接傷害父母。
可是,對某些思考比較僵化,或者自我中心的父母來說,只要孩子跟他的想法不一樣,就有可能被視為叛逆,特別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。
像是我認識的某位年輕人,在決定要就讀哪所大學系所的時候,年輕人自己決定了一個冷門科系,他的理由對我來說很充分。但父母強烈反對,他們使用的說法,就是孩子叛逆、不懂事。
父母希望孩子去念師範體系,然後最好是就讀中文、英文…那種比較有可能當老師的科系。父母完全沒有去理解,目前少子化與流浪教師的問題,也有可能,他們就是不想孩子去讀那個冷門科系,而不願傾聽孩子的心聲,不想去面對現在的學以致用率,差不多只有兩到三成這樣的社會現況。
說實話,以這個例子來說,為反對而反對的人,比較像是父母。父母過於傳統守舊,又不願意多吸收新資訊,又或者是在心情上,過於期待感受對他人講出自己的孩子是老師,那種驕傲。過於在乎自己的心情,凌駕了事情。
如果父母沒辦法包容不同的意見,只想要孩子聽話。那麼孩子不管表達什麼想法,都可能會被定義為叛逆。
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只要是基於道理,那麼親子在一起討論,就有機會找到對大家都好的方向。可是,父母本身不懂得基於道理來討論,不但親子關係緊張,婚姻也不見得幸福。
如果我們能多一點讓情緒順著道理走,那心情與事情就有辦法相輔相成,而不是截然二分。像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,那麼在工作中,也可能會有娛樂的效果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