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念書有什麼好煩惱
我很喜歡跟老人家聊天,我也特別愛發問,想了解上一代教養的脈絡。他們那一代,是把打跟罵想成是管小孩基本的手段,然後把管小孩對等為愛小孩。
他說:「不是罵小孩就會被討厭,是罵得沒道理,無理取鬧地罵、標準不一地罵,才會讓小孩討厭。」
這我舉雙手雙腳贊成。如果大人以身作則,不是因為自己的情緒,也沒用情緒性的字眼,而且所言合理,就很接近我們現在所談的「說理」了。用我們現在的說法,能說理,就不需要用罵的了。
不過,他也反省:「以前覺得,把孩子教得有成就,就是父母的成功。結果,現在孩子還算有一點成就,但是很多事都不跟你說,怕被罵,因為以前的陰影還在。所以現在開始覺得,這樣好像也不算是什麼父母的成功。」
對啊!到底怎麼當父母,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標準。一定都要用上一代的標準,來衡量這一代,就容易覺得怎麼看都不對勁。
「本來覺得,現在的父母太寵小孩,我們這些老人聚在一起都會這樣講。可是,我後來聽到晚輩講,說老人才很會寵孫子。我只好開始看一看現在講親子的書,不想為了罵而罵,才發現,很多事我們以前根本不知道,也沒有那麼多研究,就是以前的人怎麼做,我們就跟著怎麼做,沒想那麼多。」
我有時候,會回頭看看自己以前寫的文章,很常覺得自己欠缺考慮、邏輯不周到。可是,又會想,沒有過去,哪有現在。以過去為基礎,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調整,所成就的現在,不能以當下的狀態,就去否定過去的種種。
把記憶拿到現在這個時空來檢視,常能夠重新再定義過去所發生的事。同樣的事,會產生不同的意義,常不會再對自己、對他人那麼嚴苛,更寬容慈悲,去涵納以前的不愉快。
所以,我也鼓勵老人家看一看現在親子教養的書,不是為了再教養孩子。而是可以回想,為什麼現在跟成年子女的關係,會變成這樣?
理解了,就不會一直想著,孩子不孝,都沒有好好照顧年紀大的父母,沒有好好聽話。老人家的心理狀態,沒有調整好,整天活在抱怨裡面,那真是把自己越弄越糟。
像他說:「我是還好,但是我的老朋友,很多都覺得很寂寞,沒有安全感。現在世界變化很快,很多事都要再學,很希望依賴孩子來幫忙。然後我就想,以前孩子小的時候,孩子有什麼心情,我也不是那麼在乎。我常說,『好好念書就好,有什麼好煩惱』,現在我能體會,以前我們也不見得聽孩子好好說話,所以現在我們要找人說話,他們也有理由不想聽,所以老人常聚在一起罵自己家裡的晚輩…」
奧斯卡影后珍.芳達說:「經驗並不會使我們變聰明,如何看待經驗才是智慧──它讓我們變得健全完整、有智慧並回歸自我。藉此讓我們回歸到初衷。」
念書其實有很多煩惱,變老也是。既然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屬於各自的煩惱,也就沒有誰的情緒比誰的重要的客觀標準,大家的情緒都重要,都需要被傾聽與尊重。
要少一點煩惱,多一點智慧,就要學習。只是罵,不思努力,通常就是讓現況更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