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家庭的寫照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
她說,她希望孩子好好念書,他卻一心只想打電動。
我點點頭,這本來就是常見的狀況。我多問了一句,媽媽最近看過什麼書嗎?
媽媽感覺很困窘,《X周刊》算嗎?
再多了解一點,爸爸回家主要是看政論節目,媽媽主要是看韓劇、陸劇。父母平常都沒有看書的習慣,卻要孩子多看書。然後,所謂看書,就是至少要寫完功課再打電動,考前要複習。然後,「他如果考得好,我也不會管他那麼多!」
所以更簡化來說,讀書等於考試成績。然後,父母給出雙重標準的身教,孩子常因為打電動跟家長起衝突。爸爸瞧不起孩子,一看到孩子就是板著臉,孩子討厭爸爸,可是為了買遊戲點數,得跟爸爸低頭。媽媽就是偶爾堅持自己的教養原則,偶爾破壞自己的教養原則,偶爾破壞爸爸的教養原則,然後被爸爸認為是寵小孩,孩子這樣都是媽媽的問題。
至於買遊戲點數的錢怎麼給?考得好就給,爸爸心情好就會多給。
這個狀況,大概幾乎是目前社會上一般家庭的寫照了。有時候看開一點,這樣也能生活,孩子將來也有他的際遇,未來如何都很難說。孩子長大很快,沒多久就開始空巢期,父母就會重新面對婚姻,面對他們自己。
有時候,遠遠看著不少家庭,在演著很類似的劇碼,彼此拉扯著。有時候,站在角色的某一方,會一起感覺糾結。但是,大部分時間,抽離出來之後,也覺得釋然—家庭裡的個人,也只是受到了傳統文化、整體社會氛圍的影響,隨著自己的年紀,扮演屬於自己的那個部分。
父母的困擾,其實跟他們自己作為有關,這形成了他們自己的生活,其實說起來,沒那麼好,也沒那麼差。孩子的困擾,也可能變成他努力的動力,以後有經濟能力就可以選擇擺脫這個家庭。
然後,我想到今天是4月2日,是世界關懷自閉症日。我跟同事,都穿著藍色的衣服,像個神秘儀式一樣,默默地在紀念著什麼,沒有讓他人知道。
我一直跟這群孩子相處,我很不喜歡使用這個診斷名稱。我的第一本書《讓孩子有好人緣》,裡面不少內容,就是想幫助這群孩子,可是我模模糊糊地用了「人際困難」這樣的說法。我不喜歡對他們使用標籤,我視他們為跟我一樣的一個人,我甚至不會用「特殊」的眼光去看待他們,就當成是個性的一部分。
有時候,我在想,反而是這樣獨特的處境,孩子們與他們的家人,有機會更關心生命一點。然後,走著跟一般家庭不一樣的路,有時候蠻辛苦,有時候收獲也很多。
今晚六點台北101會點亮藍燈,一起提醒我們,關懷我們身邊「特殊」的朋友。或者,它提醒著我們,活著有很多種方式,像是我們常會拿事情來折磨我們自己。
或者,也可以放過自己,輕鬆一點過活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