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帶小茜去買菜,結帳時看小茜怎麼看著後面邊笑邊扭,原來是排後面一位阿嬤在對小茜笑著眨眼睛。後來開了另一個櫃臺,阿嬤便排到另一個隊伍去,殊不知小茜竟開始躁動大叫,我議會到他是想和阿嬤玩,於是帶他去阿嬤旁邊,他才又滿意的邊笑邊扭。今天買菜巧遇前同事,迎面而來給我一個大大的笑容,小茜一看到人家的瞬間就用力轉身伸手要和我同事玩,不給他角度還跳跳跳地表示抗議。之前同事來幫我遛小孩放風,由於同事表情生動誇張,小茜也是完到忘記有我的存在。
從以上種種看得出他還不太認生,甚至喜歡與人互動,但她也被別人直截了當地「評斷」為「怕生」。(其實是對方突然靠近又對寶寶大聲吆喝才嚇哭的@@)
研究指出,孩子早在半歲就已經可以從大人的語氣和表情感受並分辨到情緒,我想如果他現階段可以跟陌生人玩得很瘋,卻不主動接近一些人,應該不是孩子怕不怕生的問題,而是和對方給他的感受有關,也就是對方的「表情」和「語氣」讓他不願接近,而當他聽得懂更多,就包含「對話的內容」(我覺得他現在就聽得懂很多,只是無法表達,更何況是簡單的從語氣和表情中分辨對方友不友善)。
小孩子最怕「捉弄」、「玩笑」和「嚇唬」,偏偏有時候大人會因為小孩的反應而很有成就感,進而對小孩的反應隨便貼標籤。
小時候每次父母有聚會我都很愛跟,有次因為與會的陌生人太多,現場太吵雜,回頭發現父母親怎麼都不見了,急得苦著臉就要哭,一個沒看過的叔叔一把就把我抱起「秀秀呼呼」,但我心裡只想「我不認識你啊!嚇死寶寶了!」,反而哭了起來,結果叔叔可能窘了,便說了「怎麼這麼愛哭」、「愛哭羞羞臉」「黏媽媽羞羞臉」、「不給人家抱真小氣真小氣」,雖然我還很小,但我絕對記得當下心裡非常的受傷。
更受傷的是,當父親回來後,瞭解原委後,他也這樣評斷我,向對方賠不是之後,一直要我叫對方。有時候真正傷害孩子的不是別人的玩笑,而是爸媽的反應。
「黏」是「分離焦慮」的表現,是成長必經的過程,更是懂得分辨熟人與生人以保護自己,是更懂事了的指標。但在我幼小的心靈裡,卻變成負面標籤。我黏媽媽,所以我不好,所以我不乖,我遜斃了,我超沒禮貌,而且連最親的爸爸都這樣講,我簡直爛到極點。
從此我變得不愛跟爸媽出去,去了也不太笑不太說話,和以前判若兩人,如果聚會有那個叔叔更是痛苦,每次去都要被他挖苦,加上他每次要我叫他,都會用力搖晃我或是捏我的臉頰,導致我非常討厭他。他結婚那天父親還逼我跟他合照,我大哭大鬧抵死不從,成就一張經典照片。
其他諸如被親戚開玩笑說是「從垃圾堆撿回來的」、「頭髮自然捲像泡麵」,小二時和弟弟玩士兵遊戲,也會被無聊人士隨口說「怎麼這麼像男孩子」,從那天開始我沒有再穿過制服以外的裙子,直到大學,你說傷害有多深。
你說大人可以聽聽就算了,但小孩絕對都認真的聽進去了。
想想某些不懂孩子的上一代,已經讓我們傷痕累累,我們知道痛了,怎麼可能讓我們的孩子也去受這種苦,我更不可以成為這些人的幫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