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求秩序不是奴性的培養,而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。
要求習慣不是奴性的培養,而是一種對自己的尊重。
要求作業不是奴性的培養,而是一種對工作的尊重。
要求禮貌不是奴性的培養,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自省。
所以在插科打渾的同時,我還是會要求孩子的秩序;
所以在上下課的時間,我還是會要求孩子的生活習慣;
所以在作業精緻化的同時,我還是會要求孩子作業的品質;
所以在學校的任何時間,我還是會要求孩子的禮貌。
不論是孩子或是老師,都是一樣的。
- Mar 22 Tue 2016 12:45
「轉載」要求
- Mar 13 Sun 2016 12:47
「轉載」改編自《我想傾聽你:懂得傾聽,學會不過度涉入,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》
有一位朋友,講到在我這邊聊一聊,真心覺得自己實在不需要為了一些小事,就跟孩子打壞關係。可是一回家,看到孩子便當盒又沒放到水槽,功課還沒做就開始看電視,要他去洗個澡也慢慢吞吞的…,情緒一上來,就忘了在我這邊默默許下的承諾,又開始劈哩啪啦罵小孩,母夜叉上身。
她問我,其實她真的有那個心,想跟孩子好好相處。她也知道,如果按照她自己訂的標準,她要不對孩子發脾氣很困難。可是,要她放下她的標準,她真的做不到!
我問她,那是什麼感覺?她說,很挫折、很氣、很煩。
我問她,那孩子回到家是什麼感覺?她想了想,應該也會很煩、很挫折,因為他常做不到,然後,被處罰的時候,應該是很氣、很害怕,或者難過…
- Feb 18 Thu 2016 14:32
「轉載」幫助寶貝視知覺整合,父母必學這八招
幫助寶貝視知覺整合,父母必學這八招
- Feb 12 Fri 2016 14:27
「轉載」一位29歲辣媽,帶著兩歲的寶寶,徒步走遍美國山山水水!
一位29歲辣媽,帶著兩歲的寶寶,徒步走遍美國山山水水!
|
- Feb 02 Tue 2016 15:51
術者妄言,百無一驗,必不可信
「術者妄言,百無一驗,必不可信」
自然、活潑,有主見,才是健康健全
- Feb 01 Mon 2016 15:58
過年話題
《泛科學》報導,過年期間很多親戚最愛問「你有沒有對象」、「什麼時候要生小孩」、「賺多少錢」、「在哪裡工作?」這些「侵略性極高」的問題,間接導致許多人開始害怕過年。
其實大家不是害怕過年,而是因為人會不習慣在群眾間「自我揭露」(self-disclosure),兩個人講心事容易,然而在圓桌上大家都只是為了八卦、有話題而已。
會怕過年也可能不是害怕揭露後的評估(evaluation)與社會比較(social comparison),親戚間最在乎的東西其實就是「面子」,「老年人較在乎家族中的關係與輩份,也對『子女品德』與『子女成就』的正向事件感到最有面子。」
年節恐慌症的現象說明3件事:
1.我們怕在不熟的人面前自我揭露、怕尷尬
- Feb 01 Mon 2016 15:55
「轉載」小時盡吃睡,長大活受罪!腦科學專家用一張圖告訴你:不能放任孩子自由發展
小時盡吃睡,長大活受罪!腦科學專家用一張圖告訴你:不能放任孩子自由發展
- Feb 01 Mon 2016 15:53
「轉載」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
以下是複製了一個早教工作者分享的文章
關於現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和多數父母的誤區:
其中有一部分的錯誤我也在犯,慶幸的是自己及早的發現了這篇文章
正如作者問自己的,作為初為人母的我也更關心的是:
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頭三年,我做對了嗎?
在我的引導下,他能保持強烈的探索欲望嗎?
他的專注力有沒有被破壞?他的學習能力強嗎?
遇到困難他是退縮不前還是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?
他能始終保持自信、健康的心靈嗎?
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具有堅強的意志、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,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,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,自信大方、善良勇敢、內心快樂,有愛心的人。
事實上在孩子人生的頭三年對他是至關重要的,無論是在免疫系統的發展完善方面、還是在人格的健全發展、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方面,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天對於寶寶來說都是很重要。
文章有點長,有寶寶的爸爸媽媽可要耐心看文。
一、不知道孩子在0-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,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,違背了孩子的天性,造成他的痛苦,留下心理隱患。
孩子在0-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,所謂敏感期是指0-6歲的成長過程中,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,在某個時間段內,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,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。
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、口腔敏感期、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、語言的敏感期、細微事物的敏感期、肌膚觸摸的敏感期、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、秩序的敏感期、數學敏感期、繪畫敏感期等等。
出生不久持續到一歲多一點,是口腔敏感期。無論成人怎麼阻止,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,而且吃得津津有味。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乾淨而去阻止孩子,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。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乾淨就行,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!
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,如果順利渡過,以後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。有些孩子進入幼稚園、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,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,例如:愛吃零食、吐口水、罵髒話!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。
和口腔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,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、用手指摳小窟窿,甚至打人(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)與手的敏感期後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,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。
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,常常說“這是我的”“那是我的”,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,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。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,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。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,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,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。
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“我的我的,什麼都是我的”。
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,而不是亂貼標籤。
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,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。
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(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)。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,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,提醒他:“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,你高興嗎?”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“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,他們也很高興”。就此可以打住,別馬上強迫孩子。如此反復幾次之後,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,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,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,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,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。
- Jan 19 Tue 2016 16:13
「轉載」最有力量的時刻
最有力量的時刻
她告訴我,她最有力量的時刻,是孩子生下來的時候。她想盡全力保護孩子,她想為孩子珍重自己,給孩子一個溫暖美好的家。
原來,愛一個人,力量可以這麼強大。
感受到這種力量,從孩子在肚子裡就開始,一直到看到包在毛巾中,那小小身軀的時候,達到最高峰。她於是看了很多育兒教養相關書籍,她說,她這輩子主動願意看那麼多書,大概就是這一段時間。
講到這邊,她眼中還微微泛出感動的淚光。她處在這個狀態,也讓我被感染到喜悅。
- Jan 18 Mon 2016 16:18
「轉載」我們與孩子的邂逅
我們與孩子的邂逅
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的家庭故事,我也回報以另一個故事。
A媽媽這個人從小常被罵、被批評,所以她一心想著賺錢,想趕快離家,想有個成功的人生,讓罵她的人閉嘴。她沒錢沒背景,所以非常節省,錙銖必較。慢慢存下一筆錢,開始從投資小套房入手,想靠房地產賺大錢。
她教養孩子,是希望孩子知道社會的殘酷,所以罵得更兇、批評得更厲害。孩子怕她,所以她的處罰,不只處罰到孩子的不良好行為,也處罰了親子關係,也處罰了孩子的自尊自信。
於是,出現了一種循環,孩子平常不太跟她說話,在心裡築起一道牆。出大事了,她才會知道,然後更是又罵又批評,孩子更是什麼事都藏得緊。她總是擔心,孩子背地裡不知道又犯了什麼錯,她常捕風捉影,放大孩子的缺點,孩子的鬼鬼祟祟都像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出現一次危機?
- Jan 18 Mon 2016 16:10
素質低落的人
1.在婦產科門口、禁煙標誌下、校門口抽煙
2.在早餐店摳腳、擤鼻涕、打噴嚏、沒戴口罩又狂催餐
3.評論別的夫妻、情侶不登對,批評一方的家世和長相
4.邊幫客人結帳,邊大聲說著前一位客人的壞話
5.走在行動不便的人身後時發出「嘖」和回頭白眼
6.一直叫乘客先坐下來,又狂催油門的公車司機
7.跟乘客抱怨家人的司機,跟鄰居抱怨家人的鄰居
8.煞車油門踩放不停,遇到紅燈就罵三字經的司機
- Jan 12 Tue 2016 16:20
人的恐懼
人的恐懼大多是缺乏科學知識胡思亂想而造成的。
有的學者說:“愚笨和不安定産生恐懼,知識和保障卻拒絕恐懼。”
有的學者進一步指出“知識完全的時候,所有恐懼,將統統消失”。
- Jan 11 Mon 2016 16:27
匱乏
不缺愛但給他物質匱乏感 上上
雖缺愛也缺物質 有救且可救
不缺愛也不缺物質 看個人心性
缺愛不缺物質 難教化
缺管教但要啥有啥 完蛋
- Jan 07 Thu 2016 16:29
正向
理解、包容、讚美、鼓勵、祝福並不難
不要那麼封閉
不要習慣唱衰
世界就是心理的投射
監牢都是自己蓋的
- Jan 02 Sat 2016 16:24
穆斯塔法說
穆斯塔法說: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, 而是“生命”對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兒女。
他們藉你們來到世上,卻並非來自你們, 他們雖與你們一起生活,卻並不屬於你們。
你們可把愛給予他們,卻不能給予他們思想。 因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。
你們能夠庇護他們的身體,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華屋,那是你們無法想見的,即使在夢中。
你們可以努力以求像他們,但不要試圖讓他們像你們。 因為生命不能走退步,它不可能滯留在昨天。
- Dec 31 Thu 2015 16:35
「轉載」你的生氣在家嗎
你的生氣在家嗎 洪仲倩心理師
年輕人滿腔怒氣,家長很是擔心,我倒是反其道而行。先去
我幫他把怒氣安頓好,他就空出一段心裡的空間,來聽我講
我說,我平常心靜,少生氣,經過同事的提醒,有些該爭的
情緒常有它們的力量,像生氣的力量是其中之一。有些人被
- Dec 21 Mon 2015 16:38
「轉載」你是怎樣檢查孩子的作業呢?很多家長後悔知道晚了!